当前位置: 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

“我与冶金地质”主题征文(1-12篇)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6日  浏览次数: 2656

打印

根据总局庆祝建局 70 周年“我与冶金地质”主题征文活动通知要求,为推动局(集团)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继续传承和弘扬冶金地质企业文化,学习弘扬广大冶金地质人执着进取、无私奉献的奋斗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继续发扬“三光荣”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全局(集团)干部职工纷纷投稿抒怀,特开辟专栏,摘选优秀作品展示如下:

      篇一:我与冶金地质—西藏地质找矿往事回忆

今年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建局70周年,我是2005年加入冶金地质这个大家庭,不知不觉我与冶金地质结缘17载,是冶金地质高质量发展的亲历者,倍感荣幸。我最美的青春时光都是与冶金地质共同度过的,有收获也有付出,感恩我在冶金地质遇到的每一个良师益友,让我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掌握一技之能的地质工程师。感叹时间的飞逝,就像一阵风,吹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记得刚到二局所属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是在莆田市涵江区,地方不大,工作与居住都在一起的“大四合院”,但是大家相处很融洽、和谐、温馨,老一辈同事热情接待我们,并且很自豪地和我们讲起琚宜太院长是去过南极格罗夫山冰原地带科考的博士,去过三次,且两次出任队长,当时就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冶金地质的“高大上”,庆幸自己能加入这个团队。心里也暗暗为自己鼓劲,要“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行装,攀上层层山峰,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加油干、努力干,不辜负老一辈地质人的期盼!

一、以苦为荣、锐意进取,冶金地质人依靠团队精神铸造西进辉煌

对于地质人来说,如果选择了地质事业就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背井离乡,就必须要无怨无悔地付出,毅然投入大山的怀抱、空旷的戈壁、苍凉的沙漠、辽阔的草原。我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野外地质勘探工作,2007年积极响应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推进地质工作战略西移、实现山南矿集区找矿重大突破”的号召,前往西藏山南等地从事地质找矿工作,连续在藏工作超过10年。在高山茂密的丛林,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在渺无人烟的雪域高原,都留下了我们冶金地质人的足迹和矫健身影。2007年我第一次进藏,主要负责西藏达孜县羌堆矿区的野外工作,也是当年度总局“三重一大”项目,5月项目组正式施工,如果在内地此时正是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的好时节,但在西藏羌堆矿区却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场景。记得有次要开展物探工作,头一天晚上下了鹅毛雪,整个山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我当时心是悬着的,这么恶劣的天气开展物探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更大的问题是海拔4500米以上工作区此时早已经结冰,但为了尽早完成工作任务,我和同事们还是毅然决定按时上山。项目人员全部上阵,由于车辆只能开到山脚,我们只能肩扛沉重的电极、发射装置等向山顶爬去。上山坡陡路滑,极容易摔跟头,手滑伤了、膝盖摔青了依旧大口大口的吸着本来就稀薄的空气,硬是一步一步爬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布设的点位,有一些当地藏族工人觉得爬的太累第二天辞职不做了。尽管如此,当雪域高原晌午的阳光暖洋洋洒在大家脸上的时候,让大家享受午后片刻的温暖,又再次热情洋溢地投入到物探测量工作中。2007年时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局长闫学义、副局长琚宜太当年到西藏羌堆矿区考察指导,爬到海拔4500米高的矿点,与项目组人员亲切交谈,项目组人员倍受鼓舞,依靠团队力量出色的完成了探矿工作,普查估算铜金属资源量约13万吨,达中型矿床规模。

对于旅行者来说去一趟西藏高原短暂的旅游,近距离接触大自然高耸的山峰、广袤的沙漠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但对于长期在野外一线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可不是爬山、旅游这么简单轻松。那是一项为之奋斗的长期而光荣的事业,需要勇气来面对:远离城市,离开父母,撇下妻儿,甚至与外界断绝联系,在荒芜的沙漠里、荆棘满布的大山里长期作业。努日矿区就是在厚大的风成沙层上,我2008年加入努日普查项目组并任副组长,努日矿区沙层厚、面积大,走在沙地的感觉就像踩在棉花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走一步后退半步。矿区在著名的世界级河流雅鲁藏布江边上,海拔都在3700米以上,我清晰地记得每到下午矿山就开始起风,狂风卷着沙尘让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嘴、迈不开腿。在漫天的风沙中前行异常艰难,午餐也是馒头就着沙土草草垫补一口,每到下山时鼻子里全是黑乎乎的沙子。终于,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二局的努日项目组人员在这一片“沙海”中穿梭,一走就是十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二局地质人的不懈努力,冶金地质人依靠团队力量在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南缘取得了重大找矿成果:努日矿区普钼矿达中型规模,铜矿、钨矿达到大型规模,成果突出,同时找矿成果也转换为较大经济价值。

二、科学精神、敢于创新,冶金地质人在温区评价项目取得新的成果

记得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我愿化作一片云彩,一片最不起眼的云彩,只为这湛蓝的天空,添上一道新的色彩”。我想我们地质人不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增添新的色彩吗?说起地质人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手握地质锤,端着罗盘,拿着放大镜,一身朴素的衣着,带着一顶草帽,穿梭于崇山峻岭间,风餐露宿,四海为家,就是这样一群普通而不平凡的人,用脚步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寻找矿产资源。在西藏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除了遇到各种环境风险挑战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有科学的精神,并勇于创新。我2014年担任西藏乃东温区调查评价项目的组长,项目在执行中期曾经有“提前结题”的风险,我和项目组人员得知消息后很紧张,心里想项目执行过程中不能让它提前结题在我手里,那样真是对不起局院领导的信任,也辜负了项目组成员的辛苦付出啊!我与项目组成员及分院技术专家对山南地区典型矿床反复解剖研究,对矿体在不同中段上的特征总结分析,研究矿体形态及可能的走向、延伸方向。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努日矿区东部外围风成砂覆盖区可能存在走向延伸长、且隐伏的铜多金属矿体,在征得项目主管部门同意后布置深部钻孔进行探索验证。验证孔在250米以深区段打到厚大钨多金属矿体(矿体厚25.42米),矿体走向延伸近2千米,实现了努日东部外围区找矿重大进展,提交1处新发现大型矿产地。

三、心系民、爱,冶金地质人在雪高原展现央企责任担当

在西藏开展地质工作因为面积大,人烟稀少,地质勘探项目会经常驻扎在村里的老百姓家,会经过各种偏僻的村庄,也会见到村里的有些孤寡老人、儿童身处贫困,生活条件让人无法想象的,有些地方还没水、没电、没信号,住的是土坯房,没有任何家电,身上穿的衣物也是常年没有更换,家里常年吃的是土豆,有些偏僻地方小孩没上学早早就去放羊,有些小孩考上内地学习也没钱去读书等等。即使这样的贫困,这些藏族同胞在遇到我们地质人员后依然会热情的拿出家里最好的牛肉干、香甜酥油茶,主动帮技术人员扛重物设备,在高海拔深山丛林遇险也都是靠藏族同胞的帮助,这些都在地质人员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深刻感受到藏族同胞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不易与淳朴,可以说这些项目的实施如果没有当地藏族同胞无私、热情的帮助支持,我们二局在西藏不能站住脚,正因如此,我们在正常的工作之余积极通过支部联谊的方式,加强与当地村支部、学校党支部的沟通联络。组织党员青年到希望小学进行捐助活动,对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户进行捐款;有贫困村民因病急需治疗费、有困难户盖房子水泥不够我们地质技术人员也是用本来也不多的收入踊跃捐款,这样的事情在二局西藏分院还有很多,还多次联合西藏“微公益”组织对工作区贫困儿童进行捐助,对没有学费的大学生进行资助通过这样的援藏公益活动,真真切切得到了当地藏族同胞的认可,当地学生见到我们后会敬一个少先队礼,村里的藏族大哥见到我们会竖一个大拇指,这些都体现我们冶金地质人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融洽的关系,也得到西藏各级政府充分认可,展现了央企在艰苦高海拔地区应有的担当与社会责任。

二局进藏地质找矿20余年,我只是其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冶金地质人,于2019年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属于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人,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得益团队的力量,得益几代二局人的艰苦付出、无私奉献。有些人已退休,有些人已转岗,有些人已离开冶金地质,有些还在继续坚守。我很荣幸也感恩在这个团队里奋斗过、努力过,在藏工作期间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各职能部门领导,总局、二局各级领导、同事,朋友们的帮助与关心,也得到很多藏族同胞的支持,在这里表示衷心感谢!作者:二勘院   吴志山

       篇二:我与冶金地质(此文在《中国冶金地质》2022第9期 刊登 )

夜幕下的“中国冶金地质”格外耀眼,朱红的六个LED灯光字从地铁2号线师大董屿站C出口一出来便映入眼帘。继续步行向前,穿过美丽的黄风车公园,迎面就是中国冶金地质大楼(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研发中心)。

在福州高新区海西科技园数座企业大楼璀璨的外墙灯光辉映下,“中国冶金地质”犹如舞台的C位,夺目而耀眼,引得无数福大、师大学子跃跃欲试。驻足凝望时,它又犹如一个“家”,不知已勾起过多少冶金地质二局人的情愫与骄傲。

回望2012年4月25日,二局研发中心前楼在福州高新区举行吉庆封顶仪式;2014年2月28日,二局研发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2014年3月25日,第二地质勘查院主体从莆田迁入二局研发中心,自此二局本部及两大主业、下属公司合拢办公的工作顺利完成;2021年12月11日,福建冶地恒元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冶金地质二局在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司运行管控创新、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业务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十年弹指一挥间,而过程的每一个节点几乎承载着冶金地质二局人近二十年的拼搏与奋斗。

一、初识——我与冶金地质结缘

还记得那个冬天、那场白雪、那美丽的南湖,那天在长白山宾馆的会议室里,我与冶金地质二局签下了招聘协议,第二年八月,我便兴高采烈按时报到。位于福州东街115号的老办公大楼,住宅和办公都在一栋楼里,据说曾经是东街最高的建筑,但是经过福州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这座大楼已经被簇拥在了楼宇之中,底下的小院儿只能停下几部车,当时给我这个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哪像个单位啊”,一股“透心凉”直冲到脑门儿。后来,我才渐渐的明白,正因为是寸土寸金,空间狭小,锐意发展,才蓄积了二局人拼搏的力量。

在福州经过了短暂的停留后,我被安排到了二局中心实验室工作。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新涵大街旁的第二地质勘查院有着相对整齐的办公场所,有两栋办公楼和两栋家属楼合围着的一个大院,前半部分做简易的篮球场,后半部分是小园林景观,地质人每天上下班都要穿过这长长的大院。回顾过去,这两块区域不知承载了多少冶金地质人的工作、文化、生活。

我的工作是在实验室做地质样品检测,从区域化探样品到岩石矿物化学分析样品;从称样、熔样再到测试样品、出检测报告,寒来暑往十二个春秋;从我进去时的工作量一批只有三五个样品到十几个样品再到几十个样品;从三天做一批样、出一份报告,再到后来的一天就要检测出几批样、出几份报告,而且每批样品至少五十个,甚至上百个。印象中最忙的那两年像加工间、马弗炉、通风橱这样的区域、设备几乎是二十四小时没有空闲过,原子吸收、ICP等仪器用的气瓶一两天就要换一次,也正是这样,实验室的年产值从几万做到了几十万再到几百万。与此同时,地质主业那边,从2002年首入西藏矿区,到2012年青藏高原地质专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第二地勘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有史以来第一次站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再到后来西藏工作全面展开,从三四个冶金地质人迷茫的行走在青藏高原的旷野上,到百台钻机齐作业的热闹场面……这一路,我见证了。

那时候,年初和年尾的院子里总是热闹的,能看到同事们来去匆匆的身影,能听到各种谈论项目的声音,每当夜幕归于静寂的时候,能看到总有几间办公室的灯是亮着的;那时候,每年的三月是固定要开职代会的,职代会一开完,地质人就要开始出征了,省内、新疆、西藏,开始为各自的项目奔忙,直到秋天后开始陆续的收队回来,一年就这样过去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们刚刚经历过了地质的寒冬,在省内突破无望的情况下,西藏就是他们春天里的希望,为了使命、为了职责、为了冶金地质的招牌,在从东向西的日子里,无论坎坷、迷茫、疲惫还是疾病,不曾听说有谁退缩过,就这样慢慢的,我与冶金地质的缘越结越深。

二、融入——我讲冶金地质人的故事

努力拼搏、爱岗敬业的人总能给人以感动。这些年来,伴随着冶金地质二局的经济发展,我身边的同事——冶金地质人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他们的身上有太多太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去讲述,只可惜我的文笔太过拙劣,无法将他们那种默默而无私的奉献精神淋漓尽致的加以表达。如果魏巍老先生还在世的话,如果他能来到冶金地质人的身边感受地质人的工作与生活,那他也一定会说,冶金地质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2015年,我有幸随《中国矿业报》的两位记者去我们的西藏矿区进行深入采访,尽管我们都知道西藏氧气稀薄的威力,已提前做好了思想和身体准备,但到了那儿还是“败了”。彻夜无法安眠、浑身酸痛坐立不安、行走在矿区的平路上犹如脚底灌铅,而这些却是我们进藏地质技术员们的家常便饭,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记得第一个中午与他们一起在食堂共进午餐的时候,我只吃了一块羊肉和半碗面条,其余的思绪都被他们民工般的形象给牵引了,黝黑的皮肤还布着些许皲裂,三十多岁正当年的头发里已有银丝掺杂,我当时就想,如果我是他们的亲人我一定会落下心疼的眼泪,可是他们并没有像我一样去在意这些表面的东西,几天相处下来,他们一心专注于工作的精神倒是让我反窥自心。后来,我讲了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故事,讲了西藏分院支部的故事,讲他们是如何做到“缺氧不缺精神”的。同时还有讲到,即便没有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工作,我们的冶金地质技术员也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地质工作做到极致,像闪亮光洁的“石头与馒头”。

冶金地质人的故事太值得我们多讲讲了,今年是冶金地质总局建局70周年,也是冶金地质人风风雨雨走过的70年,在我有幸与之同行的近十八个年头里,看见了冶金地质二局人为总局的发展历程贡献过的无数精彩瞬间,如果能拾珠成串,如果能有更多的讲述人,那冶金地质人的故事还将更加精彩。

三、展望——我与冶金地质共成长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是党中央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向全党发出的号召。

冶金地质作为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的群体,曾经的苦难辉煌会载入到冶金地质的史册。今天,冶金地质正担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聚焦主业、持续发力,全面做好“六个聚焦、六个持续”,实现总局“223366”总体发展思路、打造“双一流”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冶金地质二局人正以实际的行动积极投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公司制改革,推进业务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形成以地质勘查为基础,各产业单元协同发展,共同向新业务领域拓展的新格局,更好打造区域市场竞争主体,立足福建,积极融入长三角和粤港澳区域发展,着力打造总局东南战略支点和区域中心,努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而我将继续与冶金地质同行,与冶金地质二局共成长,在本职岗位上担当作为,尽职尽责。同时,也将立足本职岗位融入更多的思考,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专职的党务干部,已经不再从事技术工作,虽然过去干技术工作的底子可给到我许多做事情的逻辑经验,但是党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党务工作的专业性更加考验着我,前路漫漫,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来路纵然更加艰险,但我及冶金地质二局人都做好了乘风破浪的准备,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冶金地质二局人能以奋斗的姿态度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在未来的业务开拓、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战略集团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以奋斗的姿态继续迎接新的风浪。

在鼓浪屿的琴声、海浪声、白鹭舞动的歌声中,“中国冶金地质”新大楼在历时了三年的建设已于去年悄然矗立在了厦门海沧新工业区、新港区,相信六个朱红大字也将闪亮厦门。作者:恒元建设   尚文娟

       篇三:再启航——写在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冶金地质七十载,筚路蓝缕步履坚。

黄石会战钻机隆,西部勘探旌旗卷。

岩土勘察声名扬,正元地信科创巅。

资源保障强国志,信物百年精神传。

情怀如故迷幽谷,初心未改恋远山。

踔厉奋发再启航,不负梦想谱新篇。

(作者:厦门院   吴晓平

       篇四:坚守地勘,做快乐地质人

杜庆安,中共党员,现任冶金地质二勘院地质勘查部副经理、“福建省某矿区金银矿详查-勘探”项目负责人。2019年至今,在他的带领下,历时三年,矿区详查阶段地质工作取得新的找矿突破,完成了矿区金银矿详查-勘探阶段工作,发现并提交了一处可供开发的金银矿矿产地。他所带领的项目组新近荣获二局(集团)“2020-2021年质量管理先进集体”称号,而他个人也被授予二局(集团)“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2003至2019年期间,二勘院在矿区开展了大量的普查及详查阶段地勘工作,历经十数年不断努力,新老地勘工作者接续传承,虽历经曲折,但矿权勘探工作从未停止。起初,项目组按照常规的地质找矿思路开展工作,虽有所收获但效果却不甚理想,二勘院和投资方都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前期勘查过程中发现了多处较好的矿点;另一方面,却一直未能实现矿床规模的扩大。勘查工作是否续作?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一、坚守地勘,实现找矿突破

在地勘行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矿区勘查工作较为困难的情况下,2019年4月,根据院工作安排部署,杜庆安担任福建省某矿区金银矿详查项目组长,与当时担任福州分院院长的晏建中同志共赴一线,着手开展详查地质工作。根据精心研究详查设计要求以及现场踏勘情况,认为按照设计思路开展勘查工作是合理的。经过近半年的工作,按照前期工作方向,找矿效果并不理想,此时,投资方的技术顾问也提出了,希望二勘院尽快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要求。根据勘查工作开展情况,一线勘查队伍需提出新的找矿方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供给投资方以及二勘院共同决策。为此,他屡次带领队伍野外踏勘、会议研究,从大处着手、于细处佐证,以“攻深找盲”为思路,以一手资料作依据,寻找突破口。经过综合研究,调整了找矿方向,即针对地表矿化较差,且深部未验证的矿化带开展勘探工作,主要投入钻探工程验证、系统加密,同时辅以硐探工程验证,确保勘查质量。2019年8月,按照更加全面的地质认识,在院相关技术部门的指导下,项目部署了进一步勘查工作。

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收获。2019年底至2021年,通过两年多的详查阶段勘查工作,终于实现了找矿突破,扩大了矿床规模,为进一步快速推进详查阶段工作和制定勘探阶段实施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10月至11月,在二勘院总工办、地勘部的指导下,杜庆安带领项目组扎根一线,编写报告。期间,为了按投资方以及二勘院要求尽快完成勘探报告的编写工作,项目增派了技术人员,并且全体项目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中秋等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每天加班加点,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由杜庆安组织和编写的野外勘探总结通过了院野外验收,评定为优秀级(91分);由其组织和编写的勘探报告通过了院组织的专家组评审。经过2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斗,项目组按要求完成了勘探报告的编写任务。至此,该项目历经19年,全面完成了普查、详查、勘探各阶段工作任务,达到了勘查目的。

二、严抓管理,建设和谐团队

管理出效益。杜庆安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他以求真务实、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融入到项目管理中,严格遵守项目工程管理预算制度、野外地质工作质量检查制度、项目管理办法、质量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项目管理,主持项目质量、进度的监督管理,以及各类设计、总结、报告的编制,充分做到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项目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是增强了全体项目组成员的责任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项目保时保量完成勘探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项目队伍是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从工作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老中青三代人互相交流、学习、进步。在野外勘查工作现场,他心怀虔诚之心,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他说:“老同志们的那种任劳任怨、积极奉献、不断进取、务实肯干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现在青年人学习。我们这一代人,生活条件优越,缺少艰苦的历练,抗挫能力差,得多多学习前辈们的那种‘干劲儿、韧劲儿’。”

为了加强勘查工作的监督管理,快速推进勘查工作进展,院生产第一党支部在项目组成立了党员先锋队。杜庆安作为项目组长以及刚入党不久的新成员,他积极组织大家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在项目部施工机台就地开展党史宣学活动,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100周年华诞。他鼓励引导项目年轻同志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冶金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引领他们找准发展方向,定位自身优势,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在项目上成长成才,在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饱含激情,做快乐地质人

在《勘探队员之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作为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每天迎来日出,送走晚霞,都经历过野外找矿工作的充实,也都备尝艰辛。在与他的交谈中,他说到,“既然选择了地质勘查,我们就要把它当做一个事业来做,并且做一个快乐的地质工作者。有的人工作之余花钱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我们是在野外锻炼身体的同时做事业。我们要学会保持积极上进的思想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无论工作环境多么艰险恶劣,工作内容多么繁琐复杂,内心如何孤独寂寞,我们都应该怀着满腔激情去奋斗、去担当,这样,你就会拥有快乐的生活、充实的岁月、无悔的人生。”

也许是十几年的地质工作锻炼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面对困难以及庞大的工作量,不推诿、不抱怨、不懈怠,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对各个项目成员需要完成的工作部分都做到心中有数。他说:“找矿,于国于民都有利,我要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用心做好它”。

一路走来,杜庆安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献给了他热爱的地勘事业。他认为:地质人,是一群孤独而勇敢、朴素而坚韧、热忱而无私的人,即使走过悬崖峭壁、穿越荒山野岭、踏冰卧雪、风餐露宿,却依然将热忱融入祖国的山川大河,舍小家为大家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

谈及未来,他说,近些年来,地质行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发展变化,传统地质发展势头颓弱,但是,他会努力践行他作为一个冶金地质人所理解的初心使命——坚守地勘初心,奉献地质事业;牢记地勘使命,找出更多矿藏;会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做好这份事业。作者:二勘院   陆东玲

        篇五:“刚柔并济”的冶金地质人

致西藏的地质工作者

山脚灿烂千阳

山顶大雪飞扬

多少次

梦回雪域高原

赤橙背影点缀苍茫

曾记否

藏北长茅岭的通铺,同眠

密集直下坠的冰雹,共御

透心凉的雪山融水,齐涉

地勘,地勘

是脚步对大地深沉的眷恋

有人看到地质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刚”,有人感受到“刚”中带“柔”的家国情怀,但真正深藏在骨子里的,是那股子拼搏不服输的“强”。

一、初识是惊鸿一瞥,“刚”毅如铁

2014年硕士毕业后我进入冶金地质二勘院工作第一年便怀着好奇略带一丝恐惧的心情来到了神秘而美丽的雪域高原。由于工作任务紧,入藏的第六天就随队进行野外地质填图。第一条路线,就需要翻过海拔5345m的高山,再下山到达海拔4100m的接送地点,全程直线距离7公里,海拔累计落差超过1800m。由于空气稀薄,地势险峻,加之气候多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走个三五步就气喘吁吁,感觉肺像炸了一样,脑袋发晕发胀。我知道,这是每个选择来西藏工作的地质工作者都必须直面的挑战,在“炼狱”中淬炼,要么成“钢”,要么成“渣”,我选择前者。

凭着意志步履维艰地爬上了山顶后,一阵寒风迎面吹来,头忽然开始剧烈疼痛起来,意识渐渐开始变得模糊,我知道这是高原反应无疑了,当时心里极度恐惧,因为在海拔5300m山高路远的情况下发生高原反应,意味着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万幸的是,在我同组队员的悉心照料鼓励下,最终安全到达山脚的接送地点。回首翻过的高山,“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在脑中回荡,或许,大部分和我一样89年出生的同龄人,无法体会每每听到《勘探队员之歌》时,那股澎湃起伏的血脉喷涌,这是经历过藏区野外矿调一线工作的我们独享的风景。

接下来的四年中,类似的突发情况还有很多。2019年在完成桑普项目时,在海拔5300m的裸露高山流石滩遭遇持续一个小时冰雹,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就地抱团取暖,否则将面临失温休克的危险。我很庆幸,追随着老地质队员、前辈们的脚步,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传承他们“刚”毅如铁的斗争精神。

二、融入是山重水复,侠骨“柔”情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为着这份地质人的独特“浪漫”,融入高原作业必将是我这辈子刻骨铭心的“柔”情记忆。

期间,我辗转藏南和藏北,领略了高原地质工作的艰苦卓绝,也目睹了高原风光的壮丽绝美,积攒了丰富的地质工作阅历和经验,更收获了共历艰辛共同奋斗凝结出的深厚情谊。2017年桑普幅矿调项目,由于上一年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直至年底大雪封山无法继续施工。难题横亘在大家面前,院里决定组建第一支由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人团队来“挑大梁”!我很荣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项目区域存在大面积的高海拔无人区,大家同吃同住同睡,一起在海拔4700m的大山中睡帐篷,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研究,一起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一起面对高原恶劣的地质工作环境(烈日、冰雹、低温、狂风、野兽、缺氧、超长地质路线),那么多的“一起”,见证着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为提高工作效率,有些地质路线长度达到了20-30公里,项目组西藏大学的藏族实习生,总是自告奋勇地选择最难最远的路线。我们经常在地质路线完成回到基地后,已是晚上接近10点,但是第二天大家依然能坚持早起完成前一天的地质路线资料整理,或许这么做一两天容易,但像我们持续5个月日日如此。为着这份执着,为着这份坚持,为着这份责任,虽然只是一群初次承担项目的年轻人,但我们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的各项工作。

无疑,在最美好的年华将青春之躯交付雪域高原是艰苦的,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却不得团聚是痛苦的,“苦中作乐”也是我们致敬自己正在热爱也将继续热爱的地质工作的一种方式。我们地质人不仅用手机记录工作,也记录生活。我们会为在流石滩中、沙地里、高寒地带偶遇雪莲花,而热泪盈眶;远眺一群岩羊奔跑在天际线上,就像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感叹生命的壮美;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湖水就像海蓝宝石一样镶嵌在高原的大地上,内心也变得平静祥和了。

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在毫无人烟的沙漠,在无边无际的草原,在布满荆棘的大山,地质人的“苦”常人无法想象,但是领略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

三、坚守是百折不回,“强”韧不屈

寂寥、荒凉却又别样美丽的青藏高原,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是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但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是高寒缺氧、是地貌复杂、是气候恶劣、是危机四伏的极端环境,这是“强”者才能踏足的地方,可以说是地质工作的禁区,但是,在地质工作者的“字典”中,从来没有“禁区”两个字!

我想,我的经历只是冶金地质二局的地质队员们在藏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正因为每一位冶金地质人的尽忠职守、无私奉献与团结协作,十多年来,二局在西部地区累计承担各类中央财政地质勘查项目二十余项,在藏中、藏北、藏南提交了努日钨多金属矿、明泽钼铜矿等8处大中型新发现矿产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土资源部十大地质科技进步奖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改革开放突出贡献单位、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成果等荣誉,为国家地质勘查事业乃至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我离开西藏已有几年时光了,昔日在藏区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依然历历在目。尽管辛苦,尽管想家,但每一个人都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投身到地质工作中奋战在雪域高原一线。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的幸福就是在那青藏高原和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用彼此最美好的青春,一起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样珍贵的回忆,定会伴随我一辈子,激励着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者:局(集团)本部   詹欢欢、陈斌

       篇六:数字人生

从绿树葱茏的南方,来到银装素裹的北方求学,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像所有地质人一样,从校门走向社会,我开始了终极一生、孜孜以求、去伪存真的求索之路。不同的是,我没有像其他同仁一样,穿着桔红色衣服、携带“三大宝”踏过崇山峻岭、荒无人烟的艰险路,而是穿着白大褂在化验室里、在座标纸上、在荧屏前,从每一组数据里还原世界与自然的真实,从一组组数字里萃取和提炼大自然蕴藏的元素,让它们走出自然,化身千百,为民所用、造福于民。那一组组数字,在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灵动而鲜活,犹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我就是那弹奏者,用勤劳的双手在那一组组数字里,奏响着人生的美妙乐章,编织着我的快意人生。

岁月的长河在潺潺地流着,从冬到春、从夏到秋,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也像四季的变幻那样,是那么多姿多彩、意象万千。只是我们的数字的级别层次和提炼过程与我们所经历的历程区别在于:我们用的数字有的是纳克级别的,有的比百分比还高,几个数量级的峰谷跨度,昭示着大自然的奇特和风采,它们经过酸碱的高温熔炼,经过加压加温萃取,经过各种气体几百度火焰灼烧,甚至在几千度等离子体煎熬,那各种特色波长的光和原子重量,通过我们的“火眼金睛”识别出来,在电脑屏幕上幻化成各种数字,组合成大自然最美妙的协奏曲。

通过“时空隧道”,各个时间段的地质地貌在电脑屏幕显示出高高低低尖锐的峰,化成了元素周期表里各种元素组合的化合物数字。我们探求的这些数字演绎着它们在各种阶段的经历,有时也会偏离,有时也会唬人,有时甚至因同类元素的互相“猜疑”被放大,我们就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伪存真,准确捕抓它们真实的“容颜”。

探究数字的过程,是凝心聚力的过程、是感官与思维、甚至是意想三维交织的过程,没有波澜壮阔却是一次次耐力、体力、定力和毅力的考验。在我接到每一次数字体验任务中,首先是思维的高度集中,要用到各种方式方法的备案和需要几乎测不出元素的干净器具,还要如电影画面般的在大脑中形成数字探究过程,这个探究过程先是直接面对小数点后第四位的数字波动,伴随着是你的心脏的跳动和手指间神经系统的力量把握,待观察到屏幕上数字趋于稳定,才是体验每个数字的开始: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装在各种容器中的“样品”,打开和剪断各种元素相互缠连混乱的化学键,让这些元素在微观世界中一个个相互独立,然后把这些元素进入你的思维控制体系,组合成全新的物质结构体系,此时,数字探究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它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还要经过调查比对,要经过同事之间、仪器之间、同行之间的层层甄别,才能最终呈现。

在过往的数字里,我看见福建永定-南平地区稀有、稀土矿在这里闪烁,看见西藏山南地区XX矿区构造成矿的铜钨钼在这里浮现;我从数据中读出西藏山南XX矿田的铜多金属让人振奋信息,为我院获得“十一五”地质找矿成果奖一等奖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完成广西XX矿区特高品位金矿的检测,我仿佛自己成为世间最富有的人;当我和同仁们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那一组组数据让我体味到了于无声处的艰辛,更让我看到了数字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数字是我们地质行业最重要的“眼睛”。当我看到远处的高山,俯看脚踏的土地,它们让我得到的是周期表里各种元素及化合物具体数字的体验。于是,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那些与数据相伴相生的人生历程,便变得抽象而具体,那一副副防护手套、口罩以及耳边的通风机,在这三十年数字体验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看着我们那曾经光滑油亮稚嫩的手,层层叠叠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便有了人生最大的欣慰。                    

于是,在我们的数字生活里,那没人能体会职业的不易与艰辛,像数据一样永远活在别人高光时刻的背后,没有人可以倾诉,甚至也无从说起,便变得无关轻重,因为我们为每天生活在数字中所获得的为大自然认可的人生价值而自豪。

人生的数字虽然已翻过三十年,但我依然在路上。当我看见新来的同事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容,一双双光滑油亮稚嫩的手,与我们这些经历过高温、酸和碱历练的干瘪老手紧握在一起,我看到了我们地质事业的后继有人。回想起三十年前,自己也对数字生活的感悟是少之又少,前辈对自己数字生活的敦敦教导,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自己从对金属矿物的非常体验开始,到支持国家需要转向服务于人民日常生活的各种产业,从五彩斑澜的各种矿物的数字体验再到现在的绿色数字体验,事业仍在继续,人生怎能言老,明天的太阳依然会从东方升起,我们的数字生活依然会伴随着阳光激情荡漾、活力十足、永远年轻。作者:二勘院   赖正生

       篇七:我在“冶金地质”的日子

2020年7月,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我带着遗憾与不舍离开了学校,就此告别了我的校园生活,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在2020年8月1日,我正式加入了二局所属单位“冶金地质二勘院”的大家庭,这一天并不是多么的特殊,也没有故事里的曲折离奇,只是清楚地记得那天阳光很好,领导、同事们的笑脸很美,自己的心情也很不错,一切都在平淡顺利中开始与结束。而也正是在这平凡而普通的一天里,我与“冶金地质”的特别缘分就此而始,并逐渐蔓向远方。

回顾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对于“冶金地质”的最初印象还是小学课本中的那一群拿着锤子、背着包,身着冲锋衣、脚踏登山鞋的中年大叔们。他们不怕吃苦、不畏艰难,辞别了家人、孩子,志向于征服雪域高原、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只为寻找到那深藏于祖国大好河山下的“宝藏”。为了中国冶金地质事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并做好为此奉献一生的准备。无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面对这样的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不同时期的我却拥有一样的心情,那就是由衷钦佩与敬重。而在今天,这样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生命里,突然却又不觉意外,恍惚之间好像正是那一群满脸通红又带点黝黑的中年大叔们从课本中跨了出来,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正对着我招手、微笑,让人倍感亲切。

2020年12月,在加入“冶金地质二勘院”大家庭的第四个月,我开始承担了我人生中第一个项目“顺昌县农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当时的心情既有兴奋,也有担忧,但内心依然坚定。兴奋的是自己能在单位向大地质领域发展的转型升级之际,被单位委以重任负责第一个“农耕地”类大地质领域项目,这无疑是让人感到荣幸与自豪的;担忧的是自己毕竟初出茅庐,社会经验不足,害怕自己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耽误项目的进度与最终验收;但更多的是对自身所学的自信心,“农耕地”类项目其核心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这与我研究生期间所学方向正好一致,也曾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过类似土壤修复治理项目,并在研究生期间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这也是我有把握做好项目的信心来源。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项目初期的展开虽小有波折,但总体而言一切都十分顺利。

2021年3月,在第一个“农耕地”项目步入正轨后,面临部门人手短缺,项目情况紧急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担任起第二个“农耕地”类项目—“霞浦县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的工作。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我深知必须要做到十分熟悉两个项目具体情况,利用好两地种植习性不同的时间差,紧密做好施工计划安排,排兵布阵,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把两个项目调和统一,不负众望地把项目做好。但现实总归是无法像理论计划那般完美,意外才是它的常规色,每每规划好的计划安排总是会被各种不可抗力因素所打乱,而我能做的只有不断的调整计划,积极应对,同时多做应急预备方案。随着两个项目的同期展开,迎面而来的便是压力,两个项目工作内容的繁杂交错,项目计划一遍遍被打乱的无奈,项目实施方案变更导致项目前期资料重新调整、推翻重做的辛酸,以及与同事之间项目意见不一的争论、甚至被误解等等,而我能做的也只有咬牙坚持,继续“埋头苦干”,努力向前。

在那一段紧张又紧凑的日子里,为了项目的顺利展开,我只能尽力调和两个项目之间的时间,兼顾两地两头跑,大多数时也还要“身在这一头,心也还要挂着那一头”,时刻奋斗在项目施工一线,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白天在乡野里、在泥泞的田间地头不断辗转,做好施工材料收集、把控施工质量一刻不缓;晚上一盏台灯,一台笔记本电脑,做好当天的资料整理,提前安排好后续施工计划,一坐就到深夜。这一段日子无疑是艰苦的,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90后而言,即使现在我也戏称其为“黑暗时刻”。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也曾多次迷茫、无助、想要放弃,可是每当我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单位门口悬挂的“团结、奉献、科学、吃苦”,想起了初进单位时了解到的地质前辈们艰辛而光荣的“西藏精神”,这些精神如光影般散发在老一辈地质前辈与中坚一代中青年前辈身上,而现在这“光”也照耀着我,指引和激励着我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仿佛间,在光影中我看到了一道道朴质而和蔼的身影,他们身上仿佛笼罩着如血红般的、永不褪色的热情,他们将每一份工作都认真地做到极致,并以“活到老,学到老”为自己的座右铭,智慧而从容;在光影中我还看到了一张张坚毅而肯定的青年脸庞,他们精明干练,睿智进取,走在一条名为科学、创新的大道上,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最终所有的光汇聚在一起,成为了一扇永远透着光亮的窗,窗上倒影着的是一个个不畏艰险、积极向前的身影,他们有的行走在雪域高原,有的蹒跚在沙漠戈壁,还有数不尽的群山,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以及浩瀚的星空与灯光下的书本。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的“冶金地质”精神吧。而今天这“光”也照耀在了我前进的道路上,时刻激励着我要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继续向前进,一遍又一遍地教诲着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我一直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每一份汗水的浇灌都只为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终于,在2021年的11月,“霞浦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完满地通过了专家验收评审,并获得“优秀”的成绩;同年12月,“顺昌农耕地安全利用项目”也十分顺利的通过了专家验收,而我也算为这一年多的工作交出了一份美丽的答卷。

2022年2月14日的今天,我在此写下此文,将初入“冶金地质二勘院”大家庭的日子聊以记之,不论是这段时间经历的难过、痛苦,还是最终收获的美好、满足,它都将是我人生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一段特别的缘分还将继续向着未来蔓延,在“光”的照耀下继续前行,谱下我与“冶金地质”更加瑰丽多彩的人生篇章。作者:二勘院   张起佳

      篇八:冶金地质追梦人

寻梦

向往山谷吹动旌旗的风

憧憬山巅洗刷帐篷的雨

寻着1952年勘探队员的歌声

罗盘定向,铁锤叮咚

延续着火焰般的热情

立志提供资源保障

誓要实现产业报国

探梦

高原上展翅翱翔的雄鹰

岩缝中逆势生长的格桑

探着踏遍雪域荆棘路的脚步

钻塔高耸,钻机轰鸣

严冬酷暑几度春秋

最是艰苦不怕吃苦

极度缺氧不缺精神

追梦

烈日下闪亮光洁的馒头

骤风中尚有余温的开水

追着山脊山腰傲然前行的身影

山水相伴,乱石共舞

步步丈量群山大地苍茫

时光绵延无限不停止

信念不到顶不罢休

圆梦

七十年的艰苦奋斗辉煌

七十载的坎坷征程荣光

圆了地质事业跨越发展的振兴梦

冶金是根,地质为魂

励精图治打造“双一流”宏图

稳步公司制改革再创高质量发展

“中国梦”里的冶金地质追梦人

一起向未来!

(作者:局(集团)本部   詹欢欢)

       篇九:我与冶金地质的不解之缘(此文在《中国冶金地质》2022第6期 刊登 )

我从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水文队工作,主要从事水文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地质普查等工作。后调回到福州市第二基础工程公司从事桩基工作。1989年初,二局需要勘察技术人员,将我调入勘察总队,担任技术负责兼直属队队长 。就这样我与冶金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创业求生存,展翅图发展

我们勘察总队刚成立时,总队部只有四五人,人单力薄,后来从局下属的矿区调来一台100米钻机和钻工三四人。这些人员设备组建起了勘察总队的基本框架,也是总队全部的家当。不久找到了福州马尾中钢第一个项目,工程地质勘察任务,项目虽小,但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负责收集有关地质资料、编写了工程勘察纲要、协调施工场地布置、人员安排等前期准备工作。当人员设备进场后,大家相互配合,一起抬钻具、钻杆,以及其它工具和材料,几个人一起移动钻机就位,然后架设钻塔,大家干劲冲天,协同作战,打下了第一个钻孔。项目得到局领导的表扬和鼓励,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此开启了岩土工程的新篇章。

俗话说“开店容易,守店难”。随着局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其负担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人员工资、材料、设备的投入更为繁重,成为了局里的经济负担。经局领导研究决定,第三产业务各单位逐步实现自负盈亏,形成实体承包单位。大家都面临着求生存图发展,找米下锅的严峻问题。为了生存,我们全体总动员,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关系,联系业务。二局领导也十分重视,动员局机关员工积极帮助寻找任务,并对成功联系到业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有力地推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另外,除了工程勘察以外,还扩大了经营业务范围,如找水打井,桩基础工程等,走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就这样,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开始走综合经营的道路,为勘察总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企业单位。

二、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

勘察总队刚成立时只是丙级单位,只能承接一些小型的项目,勘察费用低利润少,而且市场竞争很激烈,又难以接到业务 。为了勘察总队的发展壮大,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局领导和总队干部,竭力从外单位及局新属的分队抽调了很多骨干力量,充实完善了勘察总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勘察机构,而且从单一的工程勘察等单位,逐步地走向多种专业的队伍。如找水打井、桩基础工程,测量、土工试验等专业工程。随着勘察队伍的扩大,组织健全,我们成立了工程勘察院,并由原来的丙级升为乙级院,承接更多的工程项目,而且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我们不仅在福州市区,而且在五区八县以及省内外各地市地区开展了业务。如福州的长 乐,连江、闽侯,闽清,罗源,永泰,福清等县,还有厦门,莆田、泉州,龙岩等地,充分利用局各分支机构,协同承接业务。在工作中,我们还跟有关的兄弟单位建立友好的关系,不仅在业务上,而且在人力物力及专业技术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惠共赢,扩大了社会的知名度。勘察院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职工收入也从低到高,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勘察院的成立与发展,我自己也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练和成长,逐渐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三、励精图治,砥砺前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勘察队伍也越来越多,不仅是本省,而且外省的勘察队伍也渗透到本省各地,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勘察单位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且,许多业主降低勘察费用,进行打折压价,造成勘察利润低,不仅业务难而且勘察费拖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我们勘察院同样也遇到了这些问 题,为了生存,我们励精图治,首先从勘察资质方面入手,只有提高企业资质,才能承揽更多更大更好的工程项目,而且在不同专业领域都能有这方面的资质条件,否则业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经过一番努力工作,终于取得了甲级勘察院的资质,有了较高的资质,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业务范围更加扩大,为今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随着勘察单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当时的市场经济情况,我们院提出了“求生存,图 发展”的口号。动员大家走出去寻找业务,总坐在办公室里是没有出路的。为此,大家都纷纷离开办公室,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承接业务,哪怕只是为院提供有用的业务信息。当时自己也走出去寻找项目,通过以前同学,同事,亲威朋友的帮助,先后也找到几个项目。局里也动员员工出去寻找业务,并给予奖励。就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接到了些勘察及其它专业项目,逐步渡过了困境。有了业务,经济效益就上升了。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派人出去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并参加一些专业培训班学习,如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安全员, 质检员等。一九九三九月,我被派去上海宝钢参加原冶金部上海培训基地培训项目经理,后来取得了一级项目经理的资质证书,并于一九九四年十月担任了中国福建一冶公司中华映管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

另外,我于一九九五年三月,还参加了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并取得省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资质证书。我们院里还有其他一些人也参加了不同专业的资格培训,并先后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资质证书,获得多种专业从业资格,扩大了业务范围,使勘察院逐步走向综合性的专业单位。先后成立了基础工程公司、监理公司、土工检测等跨行业的企业单位,壮大了勘查队伍。

由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使我们的队伍成为当地屈指可数多专业综合性的企业。不久我们承接了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我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拼搏,取得了不少收获,根据实践工作不断总结和积累,编写了几篇论文,如《基坑喷锚技术及其应用》文章发表在国家一类刊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上 。冶金勘察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成为有综合资质的福建岩士工程勘察研究院,我担任了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桩基工程,以及项目管理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福州王庄、连潘、中华映管、洪山科技园等一些大中型的桩基础施工任务,以及基坑开挖支护、地下室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不久,我们单位在岩土勘察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福建冶地恒元建设有限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经营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现有14个分公司,北上广均有我们的分公司 。三十多年来我们历经风雨,茁壮成长,筚路蓝缕,坚韧不拔,兢兢业业共完成了工程 2万多项 。其中省市重点工程 100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100 多项,获国家专利 30 多项。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广大员工努力拼搏,我们单位已成为集岩土工程勒察、岩土设计、地质勘查找 矿、地质灾害评估、测绘、监测、地基基础施工、装饰装修、钢结构及电力工程、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为一体的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我们将突出市场导向延伸产业链条,聚焦转型发展,推进产业升级,注重科技创新,把我们的企业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以岩土工程为主的科技型建设工程公司而努力奋斗。作者:吴枝坦  


忆往昔峥嵘岁月 —— 一个冶金地质二代的成长历程

揆诸过往,几十年风雨兼程,从先辈们的筚路蓝缕,到如今铺就的康庄大道,一代代冶金地质人前仆后继,投身其中。而我同样有幸参与,见证了这段光辉岁月。如同电影倒带一般,曾经职业生涯的种种,仍是历历在目。

早在九十年代伊始,刚刚初中毕业的我去打暑假工,成为了一名钻探工人。每天有着12元的工资,包含伙食费在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起早贪黑,汗流浃背的生活让我深深体悟到了父辈的艰辛。历经磨砺,才明白何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于是年纪还小的我发誓要好好读书,以期往后的人生能够轻松一些。与此同时,我与前辈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当时前辈廖光志的一小节手指头工作时被机器打断了,依旧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深受震撼。在工地上的经历也让我了解了一整套钻探施工流程,为后来参加地质勘察工作埋下了种子。

一、初出茅庐

1997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如愿进入了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工作。上班的第一周就是单位的培训课,而后就安排张建安(原地质二队队长)带领我和吴志坚、朱志军三个刚刚毕业的新人去设立了漳州办事处。开头万事难,在张总的不懈教导下,我们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也学习了如何为人处世。在此期间我们三个大学生走访了很多市场,当时的漳州一市九个县,我们每个都去跑,但是当时的漳州一年的建设仅有6个亿,而且当地地方保护主义很强。因为闽南各地的腔调不一,我不得不学会了漳州的方言,才堪堪打破这层壁垒。

二、荆棘塞途

1999年2月,历经漳州一年半的磨练后,我被调回了厦门分公司。在公司的安排下,我居住在单位设立的厦门岛内廉租房中,和葛副总工(冶金工业总部退休返聘)一同承接岛内项目。当时领导安排我每天在设计单位和地产公司间两点一线,和葛总还跑到厦门某集团去竞标88层某大厦的项目。我毕竟还是毛头小子一个,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种刻板印象导致自己被轻视,该项目如“镜中花” 、“ 水中月”,难以攻克。那时还和福州分公司领导蔡仙发(现任总公司经理)去漳州港招商一个大项目,将该项目勘察的任务一举拿下,但是后来才知晓对方是诈骗公司。总之可以囊括成一句话,当时的项目,僧多粥少。

三、崭露头角

2000年春节后,在父亲的指引下,我在同安去签约并部署机台施工,从而认识了设计院和业主、总包单位。由于父亲的业绩有口皆碑,爱屋及乌之下,大家也愿意相信我,把更多的业务交给我。从此以后,在机遇与实力并存的条件下,我迎头赶上了冶金地质工作者共同造就的时代大潮,成为了一名新市场勘察人,真正意义地参与了对冶金地质工作的建设。我个人也出资购买了四套钻机,每个机台配套一名机长和三名工人,在以前暑假时做钻探工积累的工作经验与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

四、登堂入室

 2002年春节后,邱树生刚刚担任厦门分公司经理,我们的业务遍地开花,蒸蒸日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杏林有个项目,业主是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我后来才得知那天他约了我和另外一个勘察院院长去了解现场,人家院长是开小轿车到现场的,在现场外漫不经心地看了一下就说没问题,而后就离开了。我是雇摩的到的现场,进行了现场踏勘,走遍了这片区域。黑皮鞋变成了白皮鞋,周身充斥着粉尘,衣服上也落满了弥漫的灰。最终我发现在角落里裸露了一个很大的石头,于是便把施工难度和价格报给业主,并建议对方支付更多一些报酬,我们顺便帮他把石头范围大小勘察出来。若是石头体量足够大,开采卖出的钱或许能与勘察费和设计费持平。业主在我勘察现场时与我走完全程,听我所述,便认为我做事更为靠谱,就让我承接了这个项目。这或许便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蕴藏的道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随着人脉积累的广度与深度逐步递增,我的业务能力也越发纯熟。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大繁荣的时代悄然而至,在总局的扶持下,项目同样纷至沓来,我的业务量每年都在单位中名列前茅,稳居四强之位。令我感慨良多的是,在大学期间经常和校友打牌、参加各种活动,大家的感情日愈深厚,虽然在毕业后各奔东西,心中却还惦记着彼此。后来一个校友的单位要进行勘察,项目庞大,他将我举荐给了他的领导。在过年前三天投标中,很多外地勘察院的工作者都回家过年了,我们依然坚守,竞标成功。我的第一桶金,首功在于老友的鼎力相助。正是这个项目,让我完成了资本积累。每每向别人谈起此事,我将之戏称为“打牌挣来的第一桶金”。

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勘察人饿不死,也发不了大财,有钱不要乱花。”言语虽然质朴,却阐释了平常人在世间摸爬滚打得出的道理。那时常常应酬到三更半夜,早晨睡到日上三竿。我经常被父亲叫醒,让我没事去找设计院泡茶、聊天,若是有项目出现,也便于获取先机。这与“春江水暖鸭先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者,知道联系对象,也方便对接业务。父亲的言传身教贯穿了我的生活,早起也成了我的习惯。

常言道,“先谈温饱,再谈理想。”当初懵懂的我步入这个行业,其目的在于生计。而在解决了生计问题后,我便对这份职业的内核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与一代代冶金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感人肺腑。而这种精神与传统,为千千万万的新地质工作者所赓续、发扬。身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即便人到中年,也不应以此为借口,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身体力行,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紧跟党走,与时俱进,才是我们应奉行不悖的真理。这份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与家国天下挂钩的一种理想,一种使命。(作者:恒元建设  李伟才

         篇十一:我在冶金地质的成长历程——坚守初心,展望未来

2005年毕业季,我与冶金地质结缘。

7月,入职冶金地质岩土院莆田分公司,带着梦想重回故里——福建省莆田市。

工程师这个平凡的称谓,曾是我儿时的梦想,在迈出象牙塔的那一刻就笃定要为之奋斗,几近二十载,风雨无阻地奋斗在第一线,用一名基层地质工作者最朴实的实践,去实现儿时最纯真的梦想。

如今,我正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它赋于的神圣使命。

当然,成长的背后要肩负着无数的任劳任怨,我作为在一线拼博的地质工作者,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立足岗位,坚持履行“一岗双责”,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荣获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福建冶地恒元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局(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及公司“安全先进个人”、“先进质量个人”、“生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回想刚从校门踏出的几年,因业务理论知识的匮乏,让我在与业主交流时缺乏底气,显得不够成熟。后来,我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掌握,多向其他同事请教、学习,多吸取好的工作方法,弥补自己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多关注业内不断革新的技术知识,及规范要求,多加强地质、勘察等知识的学习,多利用业余时间考取相关证书,弥补自己的专业知识上的欠缺,避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直到我慢慢走向成熟。

冶金地质给了我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的平台,受公司安排,我参加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GNSS检查系统”、“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技术队伍”、“通讯员和宣传骨干”、“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小组基础知识(中级)”等培训,同时通过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学习,掌握了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于2017年入库莆田市地质环境专家库等等。

多年来,我一直奋战在勘察一线,要做的内容很多,经常涉及大面积的拆迁工作,中间要不断的协助甲方一起协调施工及拆迁进度。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学会同拆迁户沟通,尽量去安抚他们,与当地村民搞好关系,有矛盾时及时联系甲方,共同协商调解,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证工程的进展。在多次的接触中,我受益匪浅,认真同甲方负责人沟通交接好每一个工作环节,多从我方施工安全出发,为机台的施工创建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在确保安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让甲方满意,认可我们公司的品牌。

记得2016年的“泉州保利城一期工程” 勘察项目,正进行基础施工阶段,虽然地处泉州,但因为基础开挖工作量较大,采用天然地基及桩基础等多种基础型式,现场又涉及深基坑开挖、降水、边坡治理等问题,对每次现场出现状况,都要及时赶赴现场,参加验槽工作,并对降水方案,边坡治理等提出建议,认真检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最终项目得以顺利完工。这个项目让我懂得作为技术服务行业,“售后”也是提升品牌价值,让社会认可的关键,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要认真配合好业主,在项目施工中积极参与各个分项的验收,对地基持力层的准确性,工程施工的质量给予严格把关,才会得到业主的认可。

现在,我任职分公司安全生产部主任、专职安全员。“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亘古不变的话题,工作的顺利进展与否与现场的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息息相关,平时要注重与现场施工的员工“打成一片”,加强与机台工人的沟通,随时掌握施工进展情况,多关心他们的生产工作环境,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无碍”的施工环境。在现场,我经常跟工人们强调:“我们这一行,赚的就是安全钱,安全要时刻放在心上,不要觉得麻烦,贪图方便,简化安全防患措施……”管安全就要敢抓敢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督促项目责任人落实整改,抓好现场安全生产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工程师,但绝非儿时的梦想那么简单,每一个勘察项目实施、每一次安全质量检查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身。今后,我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对相近专业,比如桩基、基础施工、土工试验等相关领域也应该加强知识点、施工要领的认识、掌握,多点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去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除此之外,在安全工作这方面,及时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标准贯彻执行到位,把安全保障用品管理到位。作为工会主席,我还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组织员工的业余活动,丰富企业文化,让每一个员工能无虑地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工作的潮流之中。

在冶金地质奋斗的岁月,铸就了我的成长,实现了我的梦想,历练了我的担当。未来,我将继续以创新求进促发展,肩负使命拓新篇的韧性,坚守初心,展望未来!作者:恒元建设 刘建宁

篇十二:我与冶金地质

还记得走出校园时的凌云壮志,还记得满怀憧憬和期待的灿烂笑脸,还记得为心中“团队、奉献、科学、吃苦”这一理想而决定“开拓进取、知行合一”的自己。转眼间,作为冶金地质二勘院2021年的新职员,已经工作了半年时光。在这短短的半年里,有初来乍到的陌生感,也有对冶金地质不断地了解和越发的热爱,我也坚信与冶金地质的相遇能够成为辉煌征程的起点。

福州高新区&中国冶金地质地学科普基地(以下简称“地学科普基地”)是我入职以来跟进的第一个项目,科普项目执行以来,从立项汇报、沟通交流、土建施工、图文设计、装饰装修、样品采购我与团队都全身心的投入。对于样品的挑选,图件的绘制,样品标签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福建省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地学科普馆,它将引导学生对蓝天大地的向往,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然科学观,在今后的生活中立足大地,仰望星空。

2022年1月,地学科普基地顺利揭牌开馆,作为国资委、总局“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是福建省首座由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的地学科普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3月,为了完善福州高新区&中国冶金地质地学科普基地预约参观服务,提升志愿者队伍的讲解能力,科普团队在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地学科普基地组织开展了第一次科普基地志愿者培训活动。通过给高新区实验小学“小小志愿者”们培训讲解,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求知的眼神深深感动了我。这次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地学知识的理解、引起对地学知识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地学”的种子悄悄萌芽,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在2022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参与策划的“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53届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顺利实施。地学知识网络竞赛答题、主题网络征文、我是小小观察家-记录晶体的成长、蔚蓝星球我来守护-绘出创意星球等专题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和好奇心,引导了他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营造了良好的地球科学知识氛围。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作为新职员,不仅参加了多个工作项目,还参加了二局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举办的乒乓球比赛,幸运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乒乓球虽是小球,但却也是战术与心理,团队与合作的复杂运动,增强心理素质、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以及配合协调能力,使我获益匪浅,并让我明白,身处顺境,要顺势而上,善于抓住机会,身处逆境,要处低谷而力争,将压力变为动力。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人生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在工作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甚至还会遇到许多挫折。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冶金地质二勘院前辈们十几年前在西藏野外矿产勘查的艰苦,在高海拔地区大雪中坚持野外地质作业等感人事迹;即使只是想起,也觉得热血沸腾。倘若人生选择以躺平的方式主动退缩,选择放弃,无益于问题解决,甚至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积极面对,主动进取,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一切幸福都是需要辛勤劳动来创造。我们这一代人,本就是站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巨人”的肩膀上,前人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如今的条件。今后,我会向前辈们看齐,坚持做一个奋斗的地勘工作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英勇斗争;主动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职中成长,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工作与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不平凡的价值,让青春在无限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秉持“团队、奉献、科学、吃苦”冶金地质二勘院人理念,坚定前进的信心,开拓进取,艰苦奋斗,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以感恩之心、以务实之行,不忘初心,与冶金地质共同成长!(二勘院:李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