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

把信仰写在高原,把精神刻进岩石

来源:林小铎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浏览次数: 454

打印

      在翻阅《因平凡而伟大——冶金地质优秀技术工人奋进实录》这本书时,我仿佛跟随冶金地质一线46位优秀技术工人置身藏北羌塘的猎猎风雪、昆仑山腹的钻机轰鸣、蒙古高原的疾风劲草。他们身处不同岗位、不同项目,却以如出一辙的默默奉献、坚韧不拔,书写着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他们日复一日工作中展现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我对“平凡”与“伟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坚守初心:“信仰如炬,照亮雪域高原”
      王伟平在天山腹地零下 20 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守在野外一线,提前进驻矿区,只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他的坚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地质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明白只有坚守岗位,才能为地质勘探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文璟同样如此,面对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的环境,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扎根高原,多次参与高原地质项目。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多找矿、找大矿,为国家资源安全贡献力量。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原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穆小平在地质勘探领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福建沿海到新疆戈壁,再到西藏雪域高原,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无论是在浅海滩涂的淤泥中,还是在高原险峻的山脊上,他都始终坚守在野外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浇灌地质之花。陈德贵年逾半百,却依然选择再次踏上青藏高原,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项目。他心中有着对地质事业难以割舍的情怀,这份情怀让他在面对高原反应的折磨、家庭的牵挂时,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前行。他们的坚守并非盲目,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与方向,那就是为祖国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勇于担当:“使命在肩,敢叫戈壁换新颜”
      面对艰险的环境、棘手的问题,他们从不推诿、退缩,而是主动请缨、勇挑重担。王伟平在项目出现资料整理不及时的问题时,主动站出来,承担工作量最大、难度最高的任务,带领团队白天编录布样、晚上整理数据,最终提前完成任务,为项目成功奠定基础。张文璟在面对哈巴河金矿基地资源评价工程中隐伏矿体、矿化强度弱等难题时,大胆提出矿体产状新思路,经过反复验证,为找矿工作打开新的突破口。穆小平在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区详查中,发现钻孔资料未达到预期效果,他主动带领团队重新填图、重新圈定矿体,最终找到厚约 30 米的主矿体,为矿区创造了较大经济价值。陈德贵在西藏雪莎区矿调工作中,面对工作区面积大、地形复杂、工作路线长等困难,采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术,合理分配路线和帐篷驻地,带领团队高效完成任务。他们的担当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地质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们深知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取得突破,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
      甘于奉献:“春蚕吐丝,献身地质写忠诚”
      地质勘探工作常常意味着远离城市、远离家人,长期在野外艰苦环境中工作。他们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汗水、青春乃至健康,毫无怨言。王伟平在没有信号的矿区一待就是五个多月,期间无法与家人联系,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从未动摇,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张文璟在高原项目中,常常通宵加班,面对专家提出的各类问题,耐心细致地反复修改完善,为项目顺利通过评审付出了大量心血。穆小平长期在南北方不同恶劣环境中工作,饮食作息不规律,患上了高血压,但他依然坚持在野外一线,从未因身体原因退缩。陈德贵在西藏工作中,经常面临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夜晚常常失眠,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持完成各项任务。他们的奉献并非盲目,而是有着坚定的信念与追求,他们明白只有甘于奉献,才能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取得成绩,为国家的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青春接棒:把“找矿报国”写进新一代的罗盘
      书中46名优秀技术工人的鲜活事迹代表着整个行业无数奋斗在一线岗位上的劳动者们。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后来者树立起一座座精神灯塔。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困难的勇敢面对、对责任的主动担当、对奉献的无悔选择。这些精神品质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我不曾像他们那样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工作,不需要面对高原缺氧的极端环境,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当工作中出现难题时,我是否能像他们一样,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当面对重复枯燥的任务时,我是否能像他们一样,保持耐心与细心,追求极致、力求完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是否能像他们一样,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甘于奉献、无私付出?
      书中冶金地质人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提供资源保障、实现产业报国”的理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让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对于我们而言,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王伟平、张文璟、穆小平和陈德贵在工作中还展现出了追求极致的精神。他们对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每一次采样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让他们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也为国家找到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在我们的工作中,也需要追求这种极致精神。无论是撰写一份报告、制作一张表格,还是完成一项任务,都要认真对待,力求做到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岩石会记住,高原会回答。当信仰与精神在千山万壑间落地生根,平凡便是伟大最厚重的底色。让我们接过前辈的地质锤,把忠诚写进更高处的雪峰,把答卷埋在更深处的矿层,在新时代的找矿征程上,继续把信仰写在高原,把精神刻进岩石!(作者:林小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