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曹慧琴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9日 浏览次数: 142
“我希望你被爱着,我希望你要快乐,我希望我的双手可以为你挡着风,我知道爱会争吵,我知道人会变老,所以那一句爱你一定要大声地说"这是歌曲《是妈妈是女儿》中的一段词,这首歌以母女书信对话的形式,把母亲对女儿,女儿对母亲那些未曾言明的爱意充分展现,引发了大众对当下母女关系广泛地讨论。
正巧,我近来看了部电视剧《承欢记》。这部剧把母女关系,以及母女间的代际冲突更加具象化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不禁让我开始了对母女关系的探索以及自己和母亲关系的思考。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亲情永远无法割舍,家人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在亲情关系中又以母女关系最为突出,而对于母女关系的探讨,中国式的母女关系则是极具讨论性的话题。中国式的母女关系大多是"青春期碰上更年期"的共生关系,既亲密又冲突,既和谐又对立,《承欢记》中的母女关系正是如此。剧中的母亲万事要强,又因做女儿时期到婚后生活都不曾如意,因此她把一切都寄托在女儿的身上,给她起名叫"承欢",希望她能一辈子"承欢膝下",能嫁个有钱人,能风光无限,以此来弥补她自己人生的不足。她的生活全是围绕着女儿在展开,她比任何人都要爱自己的女儿,但这份爱是背负着"你全身上下都是我的""妈妈都是为你好"……的沉重外衣。
波伏瓦在《女人是什么》一书中就曾说:在母亲的眼中,女儿既是自己的复制,又是另外一个人;她既对女儿过度亲爱,又怀有敌意;她将自己的命运又束在女儿身上。中国式的妈妈把女儿当成自己的复制,把自己的需要当成女儿的需要,甚至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强加在女儿身上,以爱的名义控制女儿,压得女儿喘不过气。
在看《承欢记》这部剧时,我似乎看到了很多自己和妈妈的影子,我的妈妈和剧中的母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小时候过得太艰难,五十多年的人生都是在小小的农村度过的,吃了太多苦,所以希望孩子们能嫁得好,生活得好。她的半辈子都是围着我们这个小家在转,"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没有我哪来的你"等等是我从小听到大的。近几年,结婚呀、生小孩呀,更是成了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但凡透露出一点不想结婚的念头,她就会以过来人身份和你说老家谁谁谁没结婚生病了没人照顾,谁谁谁又没小孩老了后悔的例子试图说服我。有时,会因为我和姑姑多打了几通电话而"吃醋",会说,"你现在和姑姑有那么多话讲,和我都没话聊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了"。会因我工作繁忙,见面少了,开始担心我们关系变疏离等等。面对这些冲突,我甚是无措,我觉得自己和妈妈隔阂越来越大,我们的思维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我越这样想,就越恐惧和妈妈沟通,她就越患得患失,进而形成一个"我怕妈妈太唠叨,妈妈怕我说话少"的恶性循环。
看了《承欢记》中的女儿在和妈妈反抗并冷战后的处理方式我突然明白,母女间所谓的冲突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的不理解。剧中的女儿一直在"承欢父母"和"承欢自己"之间努力求索,并逐步在母亲强势的关爱中挣脱,在外面闯荡一番,经历一番后,选择以更加成熟的自我来包容改善和母亲的关系。她在自己成长时,帮助母亲一起成长,剧里的母亲也学会了放手,学会了尊重女儿,甚至开始研究菜谱、广场舞等等,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妈妈在网上买了一箱柠檬,收到货后产品有问题,想和商家沟通,但她又不懂操作便让我帮忙,我就把操作流程教她,没多久又遇到类似问题,我说那么简单,怎么还不会,我很是不耐烦。原来是我慢慢忘了,岁月早已吹白了妈妈的头发,她不再是领着我往前走的人了,在我慢慢进步成长时,她的年纪和阅历限制了她跟上我的脚步,对我而言几秒的操作,她就得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学习。正因为追不上我的脚步,妈妈的不安开始增长,她怕自己没什么能再为孩子付出的,怕不被需要。更随着妈妈年龄的增大,她怕我们会分离,时刻被妈妈女儿这种天然的联结体到个体分离的撕裂感笼罩着,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找个人来接替她前半生的职责好好照顾我,因此"催婚""催生"成了她认为的"救命稻草"。我是第一次做女儿,我的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我开始懂得她的不易,试着理解她的想法,我需要像小时候她教我走路、教我说话时那样有耐心地教她,要等等她,拉着她一同成长。
作家沃尔德伦在《抛弃虚拟偶像》中这样写道:成年女性会寻找到其自身的价值,让自己渐渐变得重要。但在摇摇晃晃从女孩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她需要别人来帮她决定自己的价值-﹣这其中没有谁的影响比得过她的母亲。母与女之间是有着最深缘分的人,母亲像女儿的一面镜子,而在照镜子的过程中会有盲点,有争执,有不解……进而形成母女间的代际冲突。而母女多样化的代际冲突问题,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课题,母亲的焦虑与不安,亦是子女的困惑。"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这是纪伯伦诗中的一段话,他告诉母亲爱孩子,但不能把爱变成禁锢孩子的囚笼,她是你的孩子,但她更是她自己。
成年后的女儿更像是母亲的领路人,因为接受了新时代的教育和不断增长的见识决定了女儿更早的自我意识觉醒。所以,在女儿成长时,不要忘了告诉妈妈:我在还未睁眼看看世界的时候就认识您了,我们曾在一个身体里共生,即使有一天我们分离,我的身上永远会有您的痕迹,我们是亲密无间的母女,也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你先是自己再是妈妈,而我先是自己再是女儿,在我选择"承欢自己"时,也请您学会"承欢自己"。
无论是过去的女儿,未来的母亲,还是生活中的每个"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人生得意须尽欢,要心向阳光,恣意生长。(作者:曹慧琴)